ENG | 繁體 | 简体  
中医药学院 | 图书馆 | 主页 | 
浏览全部记录    进阶搜索 
快速搜索
| 和解剂
| 固涩剂
| 安神剂
| 开窍剂
| 治燥剂
| 治风剂
| 泻下剂
| 消食剂
| 涌吐剂
| 清热剂
| 温里剂
| 理气剂
| 理血剂
| 祛暑剂
| 祛湿剂
| 祛痰剂
| 补益剂
| 解表剂
| 驱虫剂
上一记录 | 回到概览页面 | 下一记录
关键字搜索       
 出处: 《金匱要略》 
【首页】 > 【浏览页】 > 【大柴胡汤】
中药材连结 >

君柴胡透达清热,除少阳之邪
臣黄芩透达清热,除少阳之邪
臣大黄泻下行气,泻阳明热结
臣枳实泻下行气,泻阳明热结
佐白芍柔肝缓急止痛
佐半夏降逆止呕,兼辛散透邪
佐生姜降逆止呕,兼辛散透邪
使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胃运脾,防寒下伤中,并调和诸药

【中文】 大柴胡湯
【汉语】 Da Chai Hu Tang
【英文】 Major Bupleurum Decoction
【分类】 和解剂
【出处】 《金匮要略》
【组成】 柴胡半斤 (15g) 黄芩三两 (9g) 芍药三两 (9g) 半夏半升,洗 (9g) 生姜五两,切 (15g) 枳实四枚,炙 (9g) 大枣十二枚,擘 (4枚) 大黄二两 (6g)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2次,去滓,再煎,分2次温服)。
【功用】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病机】 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因此,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拟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法。
【運用】 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均可用之。
【附方】 厚朴七物汤《金匮要略》厚朴半斤 (24g) 甘草三两 (9g) 大黄三两 (9g) 大枣十枚 (4枚) 枳实五枚 (12g) 桂枝二两 (6g) 生姜五两 (15g)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功用:解肌发表,行气通便。主治:外感表证未罢,里实已成。腹满,大便不通,发热,脉浮而数。
【方歌】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
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永久网址: http://lib-nt2.hkbu.edu.hk/database/cmed/cmfid/details.asp?lang=chs&id=F00027



柴胡


黄芩


白芍


半夏


生姜


枳实


大枣


大黄



"柴胡" 可連結至: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中草藥化學圖像數據庫